近日,“不买平板电脑就进不了‘智慧班’”事件,有了新进展。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消息,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决定对山西、内蒙古、浙江、河南、广东、云南等地以教育信息化为名乱收费事项实行专项督办,要求有关省份逐一核查乱收费事项,逐项整改到位。

回顾事件前情,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,上述省份的一些学校,打着“自愿”的幌子,通过设立“智慧班”“未来班”等方式,巧立名目要求学生购买价格不菲的平板电脑及学习软件,否则就进不了所谓的“智慧班”。一些家长虽然心有抵触,但为了孩子能够享受更“智慧”的教学资源,只能硬着头皮交钱。而那些实在拿不出钱的贫困家庭学生,就只能进入普通班。

不得不说,这些学校的“神操作”也算是参透了家长的心理,但这却亵渎了教育公平的本真精神,也引发了家长的集体反感。这种赤裸裸的“因财施教”,挑战了人们对教育公平性的认知,很难不让人联想在校方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面,到底有没有肮脏的权钱交易与利益输送。令人诧异的是,这种明眼人一看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,在家长们频频向主管部门举报、向媒体曝光的背景下,居然还能屡屡过关,足见违规收费问题的顽固性与复杂性。

例如,新闻披露,今年8月,山西省教育厅就曾将一条国务院“互联网+督查”平台反映的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“智慧班”收费8800元的问题转办。该校自查后认为,“没有乱收费现象发生,但是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存在不细致、对政策的解读不到位不全面的现象,使家长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”。太原市教育局于8月14日将此结论报告了省教育厅。这个事例的个中细节耐人寻味。

乱收费从来都为政策所禁止,一直以来,对于规范教育收费管理、禁止乱收费的规定从来都是明确的。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《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》强调,“作为教学、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,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”。2020年,教育部等五部门又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》,要求“不得强制或者暗示学生及家长购买指定的教辅软件或资料”。

教育部三令五申,不允许向学生及家长收取指定教辅软件或资料的费用,但相关违规收费新闻仍不绝于报端。为何?说到底不外乎两种原因,一种是学校领导把教育信息化当作政绩,而学校自身又缺乏相应的经费,只能变相从学生处收取;另一种则是相关领导以权谋私,搞利益输送,台面上是教育,台下面是生意,这种情况下,相关企业就显得更加有恃无恐、肆无忌惮,吃相也愈发难看。

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灵魂。“因财施教”是对教育的亵渎,不搞“因财施教”是教育的底线要求。要捍卫教育公平,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的神圣光辉,就要从根子上想办法,完善违规收费的治理机制,让学生及家长能够获得监督举报的有效渠道。只有形成家长监督、社会监督、媒体监督的合力,才能督促学校依法办学,切实维护学生们的合法权益。